23日上午9時30分,記者跟隨邀約的各級網媒記者、網絡大V、知名詩人走進魚尾洲濕地公園,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池杉,成片的池杉林樹葉層林盡染,與一灣綠水交相輝映,景色如畫。再往深處走,花葉蘆竹、蘆葦等植物大面積呈現,一眼望去,美景讓人心醉。
漫步在濕地花田中,騰空而起的彩色高架觀景廊道與蜿蜒曲折的親水棧道相結合,一幅清泓環繞的美好畫卷躍然眼前。@江西人江西事兒 博主萬菁菁拿著手機不停拍下身邊的美景。"漫步在艾溪湖邊的魚尾洲公園,人宛如在畫中游,可以盡情享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那份幸福和美好。"菁菁說。
"漫步在‘杉島森林’里,濱水棧道呈折線延伸交錯,水中一座座樹島上池杉林立,水底一叢叢常綠苦草清晰可辨,讓人心醉。" 江西二套記者楊超雯說道。
魚尾洲濕地公園不僅是觀光公園,更是水環境治理好幫手。作為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魚尾洲濕地公園在提供休閑觀光的同時,也承載了水質凈化、雨洪調蓄等多重功能。"艾溪湖水通過過路涵管排入魚尾洲濕地公園,經過沉淀區、植物凈化區、深淺凈化塘區、穩定區四個區域進行凈化,將艾溪湖四類水凈化為三類水,最終通過明山一渠進入贛江。"高新區城管局工作人員楊毅告訴記者。
此外,公園里的水池均鋪設了砂石并種植了水生植物,營造魚類、蝦類、水生植物、浮游生物穩定共存的水生態系統,構建了濕地恢復和保護等多種生態的良性循環。"通過吸附、滯留、過濾、氧化還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轉化、植物遮蔽等方式,有效凈化水質,公園每天能凈化約4萬噸水。"楊毅說。
"這里真是太美了,極富風情和匠心的布局,是詩與畫取之不盡的素材。以后,我還會帶更多的文朋詩友和攝影界的朋友來采風,還要帶家里的人來接受自然的熏陶,尤其是讓小孩來此感受生態之美!"參加活動的知名作家、書畫家、江西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褚兢說。
"人工濕地可以美化景觀,改善環境,并為野生動物提供生存環境。濕地植物根系發達可對濕地床層內部泌氧,同時為微生物提供附著點輔助污染物的去除,落葉層有助于控制臭味,并在冬季形成絕熱層使基質免受霜凍。"市城管局總園藝師閔嗣武說。
五星白鶴保護小區:愛鳥護鳥繪生態畫卷
起伏的蘆葦,交錯的草洲,飛翔的水鳥,好一幅自然和諧風光圖。第二站,大家來到"全世界離白鶴最近的地方"—鯉魚洲五星白鶴保護小區。遠遠望去,不時可見數只白鷺在濕地上悠閑覓食、嬉戲。
鄱湖堤岸、香樟隧道、濕地松路、水杉大道……22.5公里長的大循環線路和18.4公里長的小循環線路,鯉魚洲周邊每一條路都是一道綠色風景。
鯉魚洲五星白鶴保護小區與鄱陽湖僅一壩之隔,2017年4月,南昌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副會長周海燕依托南昌市高新區五星墾殖場建設成立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目前是全省唯一一處專門從事野生白鶴保護、科學研究工作的機構。
"每到冬季,你會在這里看到千畝藕塘內,成群的白鶴時而展翅翱翔,時而追逐戲水,吸引了眾多游客及攝影愛好者前來觀鳥拍照。全球現存白鶴數量約4000只,最多時有3000多只白鶴在這里云集、覓食,還常有東方白鸛、小天鵝等大量珍稀候鳥在此棲息覓食。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留住候鳥,五星白鶴保護小區設置了觀鶴長廊,盡可能規范觀鳥行為,減少對候鳥的干擾。"周海燕說道。
近年來,我市通過爭取各級財政資金打造的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為白鶴等珍稀瀕危候鳥在鄱陽湖越冬提供相對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較為安全的棲息環境,極大緩解了鄱陽湖重要濕地周邊區域"人鳥爭食"的緊張狀況,增強全社會對濕地和候鳥的保護意識。"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由300畝濕地擴大到1050畝,以此作為白鶴等越冬候鳥的覓食棲息地,并種植蓮藕、荸薺等作物,為白鶴等越冬候鳥提供安全、穩定的食物來源。同時,預留稻田為越冬候鳥補充食物,將五星白鶴保護小區核心區域周邊承租地塊中500畝稻谷作物作為越冬候鳥補充食物。此外還購置玉米等食物作為越冬候鳥的補充食物,在候鳥食物匱乏時進行人工投放。"周海燕說道。
鄱陽湖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光旖旎鳥競自由人歡樂
記者了解到,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個季節性湖泊。5-10月為豐水期,湖水逐漸上漲,大部分陸地被淹沒,保護區內僅有磯山、南山兩個小島存留在浩瀚的水澤之中,為夏候鳥、留鳥提供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棲息覓食之所; 10-4月為枯水期,湖水退去,陸地露出,苔草等植物快速生長發芽,形成壯闊的濕地大草洲,為冬候鳥提供豐富的食物。鄱陽湖就在湖水的一漲一落當中,完成冬、夏候鳥的更替,四季的輪回。
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白鶴王國"、"候鳥樂園",也是長江濕地保護網絡的首批成員、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濕地網絡成員、國際重要濕地和全國林草科普基地。為擦亮這一金字招牌,讓來到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鳥兒有一個安全而舒適的"家",近年來,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利用"中央財政濕地補貼資金",推進"點鳥獎湖",提高湖區漁民管湖護鳥積極性;采取"協議管湖"等模式,緩解"人鳥爭食"矛盾;加快"智慧濕地"系統建設。同時,隨著鄱陽湖"十年禁漁",湖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鄱陽湖區已經成為冬、夏候鳥生存棲息的樂園,"飛時遮盡云和月,落時不見湖邊草"已然是對它最真實的寫照。
"欣賞了一路的好風光,現在的南昌,推門見綠、抬頭賞景、移步聞香,一處處風景秀麗的濕地融入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也更幸福。"網絡大V姜慧云贊嘆道。
目前,南昌除了有2個國際重要濕地外,還有省級重要濕地4個、省級濕地公園5個、縣級濕地自然保護區1個,并依托象湖、艾溪湖、九龍湖等城市內的湖泊河流濕地,建立了多個集市民休閑游憩與生態保護于一體的城市濕地公園。"城市里的濕地公園與我們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現在南昌市濕地資源十分豐富,贛江、撫河穿城而過,構成我市濕地骨架,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在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的同時,形成了城市與濕地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畤H濕地城市’創建成功只是起點,下一步,南昌市還將完善濕地監測體系、科普宣教體系的建設,建設濕地科普宣講館,讓市民了解濕地更加愛護環境。"市林業局黨組成員謝鳳俊告訴記者。
通過此次采風活動,大家深刻認識到南昌市榮獲"國際濕地城市"世界級名片的背后是高水平生態文明實踐的豐碩成果;感受到了南昌市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決心。
今天的南昌,山越來越綠,水越來越清,天越來越藍,水與人、水與城、人與自然在這里實現和諧共生,"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已成為南昌獨特的城市形態,山水和鳴,濕地眾多,正奏響生態都市和諧曲。
大咖觀點
南昌社科院社會所所長戴慶鋒:
生態濕地既是南昌寶貴的自然資源稟賦,也是南昌人民用心守護美麗家園的勞動成果。多年來南昌濕地事業的積淀,為南昌及周邊區域創造了絕佳的生態環境。生態濕地的建設和保護依然任重道遠,還需要各方的支持與協調、協同,同時也需要廣大市民積極參與保護,做力所能及的"小事",積生態文明的"大事",南昌的生態環境才會越來越好,品質才會越來越高。
全國知名作家 陳志宏:
濕地給人的感覺很奇妙,潤澤、清潔、廣博、浩渺……是謎一樣的存在。這是親水的天堂,水鳥、植物、魚蝦等親水一族,共生一體,難怪有地球之腎的說法。作為國際濕地城市,南昌的水景觀、水生態、水文化,值得深入了解,大力弘揚。
網絡大V "見人一叨":
南昌濕地的美,在于濕地和城市的完美融合,南昌古稱洪都,襟三江而帶五湖,水是南昌城市的靈韻,在水中建城,治水護水,是南昌自古以來的課題。所幸南昌不負眾望,獲評"國際濕地城市",是南昌與水相得益彰的印證。水在城中,城在水中,南昌獨一份。
媒體印象
中國日報記者王?。?/strong>
南昌市榮獲"國際濕地城市"稱號,充分體現了這座城市在濕地生態保護方面的成就。每逢節假日,各大濕地公園都能看到一頂頂多彩帳篷,與綠意盎然的景致相映成趣。草地上,大人、孩子共度幸福時光,天空中,不時飛過的白鷺、大雁三五成群,織繪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面。值得高興的是,南昌的濕地公園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城市濕地這一寶貴的生態資源會愈發受到重視和保護,成為英雄城的又一塊金字招牌。
新浪江西媒體人胡位濤:
城市多一塊濕地,生活多一份詩意,濕地讓城市更美好,濕地建設讓我們的生活更幸福。日前,南昌再添世界級名片,榮獲"國際濕地城市"稱號,無不讓生活在南昌的市民感到自豪與驕傲,特別是近幾年,南昌的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也得到極大提升,南昌依水添綠、沿水造景,濕地公園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推門見綠、抬頭賞景"成為了英雄城兒女美好生活的真實寫照。
市民聲音
高新區居民吳昊然:
以前,我和老伴散步都不會走到魚尾洲濕地公園,現在,荒蕪多年的小魚塘變成濕地公園,環境好了不止一點點,我們已經愛上了這片綠色森林。
來源:南昌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