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鄉村振興事關我國現代化全局。當前,我國農村具有專業知識的人不多,高科技產品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應用較少。超大型城市擁有全國最好的高校教育資源,具備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人才集聚優勢,要率先推動當地鄉村振興工作增效提速,做好農業農村發展需要的人才的育、引、留和用的問題,為我國鄉村全面振興,其他兄弟省份的鄉村發展架起"橋梁"。高校要在就業創業教育中把鄉村振興戰略融入到教學實踐的整個過程中,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鼓勵具有專業知識的學生積極地去農村就業創業,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促使"三農"事業邁向新的高度。
轉變就業觀念
新中國成立之初,高校畢業生人數較少,百廢待興的同時百業待舉,畢業生的就業特點是通過"統包統配"的方式,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轉型,畢業生的就業觀也發生轉變,經濟收入成為考慮的重要因素。人口空間的分布發生了劇烈變動,不同地區之間出現了頻繁移動。城鎮化進程加快了人口的流動,也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畢業生會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想更多地實現自我價值。十八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高校畢業生就業選擇呈現更加多元化、理性化,他們不會一味地追求一線城市或者更高的福利待遇,而是綜合考慮自身的職業素質和個人發展。
新時代的青年有想法,思維活躍,但從小到大忙于學業,缺少實踐的機會。大多數學生的心理狀態處于未完全成熟期,真正走出校園面對工作時可能存在較大的心理落差。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做好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艱苦奮斗的創業觀和無私的職業奉獻精神的引導。將就業教育不僅僅局限于理論知識,而應為學生的就業創業提供實踐機會,引導轉變就業觀念,主動關心和了解農村的發展狀況。更應該將學生的基層就業觀貫穿到就業指導中去,鼓勵學生腳踏實地干實事,為學生打好服務基層的基礎。
通過就業過程輔導、社會實踐、校園活動等多種形式,為學生注入不怕吃苦、迎難而上的頑強精神。將新時代的"扎根奉獻"精神貫徹到學生的就業創業教育中去,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鼓勵學生在基層崗位上做出非凡的成績。良好的就業心態有利于大學生全面了解當前社會大環境的復雜形勢,能正視社會優勝劣汰規則、消除畏難心理、正視當下工作的不足,并努力完善自己,最終在自己的崗位上有所突破。
當前,畢業生對基層的了解還不夠深入,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在滿足學生實際需求的方面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農村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就業空間廣闊,但是要想將人才留在基層就需要出臺相應的保障措施。國家各級政府均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住房保障、創業基金、政府補貼等等,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制定了人才引進制度和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的保障制度。在《關于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意見》中進一步強調,要完善保障機制,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著力推動基層事業發展,確?;鶎拥母咚刭|人才下得去、能留住、干得實。
高校要利用新媒體平臺,多渠道宣傳國家政策與激勵措施,樹立和宣傳基層就業創業典型案例。通過各類活動與宣傳,搭建學生能接觸到基層單位的平臺,加深學生對基層單位和崗位的了解,在溝通交流中讓學生對基層產生興趣。在主動改變"學農不務農"現象的前提下,引導各類專業畢業生愿意到基層去,到振興鄉村發展中去實現個人價值。
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不僅要幫助學生了解就業環境,同樣要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農村的不同地區有著較大的文化差異,只有提前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學生們才能消除抵觸心理,從自我層面融入當地社會。只有學生實現了身份的自我認同,農村才能真正"留住人"。
鄉村振興人才先行。各地高校尤其是優勢高校將創業就業教育劃分為擇業、就業、創業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為學生們與農村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將理論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逐漸引導大學生熱愛"三農"事業。人才虹吸效應明顯的超大型城市,可以先行先試,打造本地鄉村振興的范本,使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個人價值在當地鄉村振興中得到最大化施展,最終實現全國鄉村振興全面開花結果。
作者:宋洋(內蒙古工業大學助理研究員)
編輯:范昕
策劃:邵嶺
責任編輯:王彥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