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的生產生活越來越便捷。這種變化,其實跟身邊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密切相關。從今天開始,《焦點訪談》將推出"新基建 新生活"系列報道。在新基建中,智慧交通是重要領域之一。道路通,百業興??v橫交錯的交通基礎設施,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脈。那么,大力發展的智慧交通新在哪里?會有哪些傳統交通所不具有的獨特智慧?
在四川成都到宜賓路段的成宜高速,正在進行基于智慧高速系統的高精度導航測試。不僅界面呈現從二維變成更加直觀的三維,區別于目前大多數的普通導航只能做到本車模糊定位,無法提供周邊車輛動態等信息,這個新的導航系統,可以達到車道厘米級的精度,并且可以精準感知周邊乃至遠端車輛信息。
精準感知、精確分析,在新基建賦能下,人、車、路正在實現協同,讓行駛在智慧高速上的車,有了"千里眼",路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路。
人、車、路的協同,不僅讓開車的人更方便,更重要的是,還大大助力了路段通行效率,同時也為下一步在真實道路上大規模實現無人駕駛,提供了基礎。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副院長 徐洪磊:通過新基建的賦能賦智,可以用較少的資源投入和資金投入實現現有基礎設施能力和效率的提升,這也是進一步提升交通運輸行業,服務國家經濟發展、服務人民出行的重要機遇。
除了服務更精心,新基建賦能還讓機場的管理更精細。
怎么樣讓飛機更準點,是機場管理的重點之一。旅客、行李、機務、航食、航油等都是保障的關鍵節點,這些環節有沒有做好準備?飛機是不是可以準點起飛?此前此類信息大部分依賴人工上報,不僅容易有誤差,即時性差,溯源追蹤也很麻煩?,F在,基于大數據處理、人工智能的新基建,讓管理人員足不出戶,也能做到一目了然。
在青島膠東國際機場,這套智能管理系統,將所有可能導致航班延誤的因素和環節都納入其中。
不僅助力某個具體任務,隨著民航新基建的推進,基于室內高精度定位和數字孿生三維建模等領先技術的支撐,有些機場已經實現了全場景、全流程的數字化。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是一個三座航站樓、三條跑道、雙塔臺同時運營的超大型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多次破億。通過智慧機場建設,每天1000多萬條航空器位置數據、2000多萬條的車輛位置數據,23000余個傳感器采集的近億條環境監測數據等等,都匯集在這個實體機場的數字孿生世界,成了機場智能管理和智慧決策的底座。
葉志軍告訴記者,因為有豐水期和枯水期,長江的航道也是隨時在變化??吹靡姷氖撬疂q水落,看不見的是水面下的河床。以前在長江上行船,只能靠航行圖作參考,但這種紙質版的航行圖三五年才更新一次,跟不上航道的變化。行船最重要的是要安全,船走哪條路,裝載量多少,大多要船長憑經驗判斷。而現在這一切隨著數字航道的建設,發生了不小的改變。
長江航道測量中心副主任 楊保岑:在上面加裝航標遙測遙控、加裝水位遙測遙報以及一系列自動化信息采集系統,通過這些系統,再加上北斗、5G、物聯網等技術,把數據實時傳輸到數據中心。
新基建促進新增長,在數字航道的助力下,2021年長江干線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超35億噸,同比增長6%以上,創歷史新高。
創新驅動,賦能增效,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統籌推進交通新基建,2020年以來,交通運輸部先后出臺了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五年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線,推進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民航等建設行動。
目前,由國家層面主導的交通產業智能升級已經全面開啟。智慧交通走上快車道,水陸空齊頭并進,不僅有助于解決傳統交通領域存在的諸多難題,而且讓交通向著發展綠色化、運行自動化、出行人性化前行,出行圖景更加豐富生動,也為交通強國建設提供戰略支撐。
制片人丨劉雪松 黃潔
編輯丨牛彥敏 蔣林 王偉 馮成 張曉麗 肖榕
攝像丨張敏 汪圣云 李志超 楊瑤 劉東立
策劃丨崔辛雨
責編丨溫娜 陳忠元
剪輯丨鄭昱 趙云龍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